ManBetX China·中国ManBetX™

学子风采

细胞生物学-赵晓玉

[发布日期:2013-03-25 点击数: ]

个人简介:

赵晓玉,女,24岁,河南郑州人,中共党员,现为生物学院细胞生物学专业11级硕士研究生。研一期间,以90.17的平均分总成绩位居硕育种细胞11班第一名。已经在中文核心期刊《西北农业学报》发表研究论文一篇。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积极参加班级、党支部及院里的各项活动,在生物院乒乓球比赛中获得三等奖。

科研经历

    研一期间,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分子杂交技术、植物组织培养和细胞生物学等专业实验技能。除了学习本实验室的特长技术之外,还积极向科研院所学习本研究领域的其他先进技术。在中科院植物所的分子生理公共实验平台学习并掌握了几项先进的显微技术,并且通过与植物所同行的交流,激发了自己的创新灵感,从而产生了更具创新性的实验设计。在熟练掌握相关专业实验技能的基础上,参与了所在实验室的关于柿树组织培养的研究,对颐和园不同年龄古树的端粒长度进行了测定,并且建立了古柿树体外组培快繁体系。研究成果已经在中文核心期刊《西北农业学报》上发表。在完成上述科研工作后,又对植物细胞中脂筏的生物学功能展开了新的探索。

研究方向植物细胞脂筏研究技术探索

研究内容

    关于生物膜的研究一直是细胞生物学的研究重点。1997 Simons Ikonen在细胞膜研究领域引入了“脂筏”的概念。脂筏参与很多生物学过程,包括信号转导、胞吞胞吐和细胞凋亡,并且参与了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组织,还可以作为病菌入侵的平台等等。早期,通过蛋白组学方法结合质谱技术等分析技术,人们已经鉴定了来源于不同植物中脂筏蛋白的组成及功能。但是关于DRMs是不是脂筏却一直都受到质疑。

    近些年来,脂筏的研究发展进入新阶段,主要集中于利用显微技术(FCSFRETSTEDFPALM等)研究脂筏组分的动态组装过程、脂筏进行脂质组学研究,以及利用相位敏感染料研究脂筏相位特征等等。新型荧光标记探针和活细胞显微镜技术的应用,使得对活细胞脂筏的动态观察成为可能。与之前标记脂筏的探针相比,di-4-ANEPPDHQ具有更多的优点,可以通过双通道成像对脂筏区域进行定量成像。但是,关于其在植物中的系统应用还未见报道。本人研究拟使用di-4-ANEPPDHQ对植物细胞中质膜固醇进行定量成像,并结合其细胞毒性研究,为其在植物中的应用提供佐证。同时,通过研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植物细胞脂筏内吞形式的变化,揭示脂筏在植物细胞信号转导中的功能。

 

 

XML 地图 | ManBetX中国官网,ManBetX App
XML 地图 | ManBetX中国官网,ManBetX App